
免疫治疗对付膀胱癌
膀胱癌在本港不算常见,2016年本港录得443宗新症,同年则有221宗死亡个案。 大部分膀胱癌都属于尿路上皮癌
了解更多胰脏是消化器官之一,会释放有助于消化的酶,并产生控制血糖的激素。当胰脏细胞不受控地增生,侵蚀身体正常细胞,就会形成胰脏癌。胰脏癌可分为外分泌肿瘤和内分泌肿瘤,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为始于胰管的胰脏管腺癌。
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发布的数据,与 2017 相比,胰脏癌2018年新症个案增加 11.6%至 855 宗,自 2008 年起上升约 91%。虽然胰脏癌并不属于本港十大常见癌症,但却是2018年全港第五位致命的癌症,该年有711人因胰脏癌而死亡 。
胰脏癌死亡率偏高,与胰脏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胰脏组织位于腹下部后方,位置隐蔽,致使早期胰脏癌大多没有病征,令患者难以及早发现。事实上,临床上不少胰脏癌病例,都是在癌细胞扩散到其他器官后引起症状,方被发现 。然而,即使确诊时已届晚期,患者亦无须绝望,皆因近年医学界针对胰脏癌研发出更多治疗方法,有效延长部份晚期病人的存活期。
早期胰脏癌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当出现症状时,肿瘤通常已经生长至较大的体积,或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胰脏外部。以下是一些中、晚期胰脏癌的常见症状:
黄疸是不少胰脏癌病人最初发现的症状之一。除眼睛和皮肤发黄之外,黄疸亦有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变浓,出现茶色尿、粪便变浅色或油性,以及皮肤瘙痒等。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释放胆汁,并通过胆总管进入肠道,帮助分解脂肪,并随粪便离开人体。但当胆总管阻塞时,胆汁无法进入肠道,体内的胆红素就会增加,引发黄疸。
黄疸这个症状的出现时间亦视乎肿瘤生长的位置。部分肿瘤生长在胆总管附近,即使肿瘤体积小,也有可能因为压到胆管而引起黄疸,令患者有机会在病情较轻的阶段察觉症状。不过,亦有一些肿瘤始于胰脏的中间或尾部,当癌细胞扩散后才有可能压住胆管,令患者无法及早发现。此外,若癌细胞扩散到肝脏,也有可能引起黄疸。
不过,胰脏癌并非引致黄疸的最常见原因。胆结石、肝炎和其他患有肝病或胆管疾病人士,也有机会出现黄疸情况。
当肿瘤从胰脏中间或尾部开始生长至一定的体积,并压迫附近的其他器官,便有可能引起腹部或背部疼痛。癌细胞亦有可能扩散到胰脏周围的神经,引起背痛。
部分患者会感到食欲不振,且体重无故急剧下降。
若肿瘤压迫到胃部,有可能会阻塞部分胃部,令食物难以通过,导致恶心、呕吐,而患者在进食后更会感觉疼痛加剧。
当癌细胞阻塞胆管,胆汁会在胆囊中积聚,令胆囊胀大。若癌细胞扩散到肝脏,也有可能令肝脏肿大。
部分胰脏癌患者会出现血栓症状,包括腿部疼痛、肿胀、发红和发热等。这些于血管中形成的血块有可能会随血液进入肺部,导致呼吸困难或胸痛。
倘若发现以上怀疑胰脏癌病征,而病征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便应该立即求医,让医生转介进行详细检查,从而找出病因。
胰脏癌的具体成因未明,但相信与胰脏细胞增生或变异有关。基因会控制细胞何时生长、分裂成新细胞和死亡,而癌症则有可能是由于控制癌基因或抑制肿瘤基因的DNA出现变化所导致。
遗传基因突变会增加患胰脏癌的风险,这些基因变化可能导致约10%胰脏癌个案。部份基因突变更可能增加其他健康问题风险,例如BRCA1/BRCA2突变会同时增加遗传性乳癌和卵巢癌风险。
与胰脏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大多在人出生后发生。部分后天基因突变源于长期暴露在致癌化学物质之下,但大部分后天基因突变原因不明,甚至在没有外在原因驱动下,随机在细胞内部发生。
综合过去不同研究,以下因素有可能增加患上胰脏癌的风险 :
患胰脏癌风险随年龄上升。虽然任何年龄的成年人也有可能患上胰脏癌,但在胰脏癌患者当中,55岁以上的患者便占了约90%,而65岁以上的病人则占了约70%。
男性胰脏癌患者普遍多于女性。
多份研究指出,糖尿病会增加罹患胰脏癌的风险,尤其是一些已患上糖尿病多年的病人。
吸烟人士患胰脏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至3倍。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吸烟、长期糖尿病,加上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患胰脏癌的风险。
经常食用高脂肪食物会增加患上胰脏癌的风险。研究指出,肥胖及超重人士有较高风险患上胰脏癌,死亡风险亦较高。
长期、大量喝酒有机会引致慢性胰脏炎,即胰脏反复发炎,增加患胰脏癌的风险。
胰脏癌与家族遗传,以及一些会增加癌症风险的遗传基因变异有关。若有两个或以上直系亲属曾患胰脏癌,或至少3名家庭成员曾患胰脏癌,患胰脏癌的风险便会增加。
患有特定、罕见遗传病的人,例如遗传性胰脏炎、珀茨-杰格斯综合症 (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和胰脏癌、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 (HBOC) 综合症、林奇(Lynch)综合症等,患胰脏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幽门螺旋杆菌可导致胃部发炎和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增加患胃癌和胰脏癌的风险,而演变成胃癌的风险一般较胰脏癌高。
肝炎病毒会感染肝脏。有研究发现,胰脏腺癌患者曾感染乙型肝炎的机率是非胰脏癌患者的两倍,不过两者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如农药、杀虫剂、苯、染料和石油化学产品等,均有机会增加患胰脏癌的风险。
医生一般会透过临床检查为病人作初步诊断,例如观察眼白和皮肤有否泛黄、以手按压病人腹部,了解病人有否感觉疼痛等。如有需要,患者会获安排进行验血、影像扫描等进一步检查。由于胰脏癌扩散速度快,一旦察觉怀疑症状,宜立即求医接受检查,尽快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初步诊断
验血能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及形状,以及检查肝肾功能是否正常,并可从血液中某种蛋白质的浓度,得出肿瘤标记(tumour marker),以粗略评估患上癌症的风险。就胰脏癌而言,相关的肿瘤标记以CA19-9测试最为常见。不过,由于大肠癌、食道癌、肝癌,以至肝硬化、胆管炎、胆管阻塞等其他疾病都有可能影响CA19-9数值,故不能单靠肿瘤标记去诊断癌症。
放射诊断(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放射诊断一般是诊断胰脏癌的第一步。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放射诊断方法:
在进行腹部超声波扫描前,患者须禁食六小时。医生会于病人的腹部涂上一层薄啫喱,透过扫描仪器观察上腹位置移动,检查肝、胰、胆及胆管是否有异常,检查过程约十数分钟。不过,以超声波扫描胰脏,影像易被腹部脂肪和胰脏前方的肠、胃气干扰,一般建议同时进行电脑扫描或磁力共振扫描,以提升准确度。
电脑扫描利用较强剂量的X光射线,从多角度拍摄人体内部影像,再由先进的电脑技术合并多组极薄的横切面影像,组成清晰的三维影像,以显示胰脏情况,并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和分布,以及周边血管、淋巴组织和器官有否受波及,判断肿瘤是否适宜进行手术切除。
病人在胆管镜检查之前需禁食数小时,并需要注射镇静剂及局部麻醉。医生会将前端带有光源及镜头的光纤软管,从咽喉向下穿过食道和胃,进入小肠前端的十二指肠,再逆方向将内窥镜透过导管放进胰管或胆管进行X光造影,借此观察病人的管道有否发炎或被肿瘤阻塞等状况。
磁力共振胆胰管摄影使用机器以非侵入性方法查看胰管和胆管。透过磁力共振扫描,于体外扫描胆管和胰管的交汇处,以检测该处是否有阻塞。
活组织检查(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若放射诊断结果发现异常迹象,医生或会建议患者接受活组织检查作进一步诊断。活组织切片检查一般需要配合影像扫描进行,例如透过超声波扫描或电脑扫描协助将针引导到位。检查时,医生会将一根细针穿过腹部皮肤,插入胰脏需检查位置,抽取微量活组织,并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存在癌细胞。活组织检查除了可用于分辨肿瘤属良性抑或恶性,亦可藉由化验活组织检查肿瘤中是否存有特定基因突变。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活组织检查方法:
超声波内窥镜即在内窥镜上附加超声波探头。检查前病人需静脉注射镇静剂,内窥镜则通过口或鼻,深入体内小肠再移向旁边的胰脏观察。由于较靠近病源,医生一般可作出比腹部超声波扫描更准确的诊断,甚至借此判别癌症分期,亦可透过微针穿剌抽取细胞组织作进一步化验。
患者在检查前须禁食约八小时,并需接受全身麻醉。医生会于肚脐附近开两个小孔,一个将腹腔镜软管伸入体内,另一个用作伸入仪器抽取组织样本作检验用。如有需要,医生会同时使用超声波扫描,或泵入气体以凸显有疑问的部位。手术完成后患者须服用药物止痛。
一般而言,胰脏癌会使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的 TNM分期系统去分期,与其他大部份癌症一样,医生通常会透过各种诊断成像检查及活组织切片,按肿瘤的大小和数量(Tumor, T)、有否扩散至邻近淋巴结的程度(Node, N)及扩散程度(Metastasis, M)为癌症分期,以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期数越大,代表肿瘤扩散范围越广。
分期 | 描述 |
第一期 | 早期胰脏癌,肿瘤刚形成,体积不大。由于癌细胞局限在胰脏内,切除肿瘤可望治愈。 |
第二期 | 癌细胞刚开始扩散到附近的组织或器官,如胰脏四周的淋巴结、十二指肠和胆管,但还未入侵血管,通常可切除。 |
第三期 | 胃、脾、大肠等胰脏周边的器官和重要动脉发现癌细胞,可能有局部淋巴转移,但无远处器官转移。 |
第四期 | 癌细胞扩散到远端器官,如距离胰脏较远的肺、肝、腹部内层等发现癌细胞,形成转移性癌症。 |
存活率可以有助了解在相同时间段下(通常为五年),被诊断出患有相同类型并于相同分期的人与总人口的生存率的百分比。五年存活率可以帮助了解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及比较治疗的效果。
以下是胰脏癌的五年存活率 :
SEER 分期 | 五年相对存活率 |
未扩散肿瘤 | 39% |
局部转移 | 13% |
远端转移 | 3% |
整体 | 10% |
胰脏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标靶治疗和免疫治疗。治疗方案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癌症的类型和阶段、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中期或晚期患者,医生有可能考虑混合多种治疗方法,借此控制疾病,延长患者的寿命。
1. 手术切除
手术除了旨在切除肿瘤,也有可能切除肿瘤周围的部分健康组织,以减低复发风险。不过,由于大多数的胰脏癌在扩散后才被发现,因此只有20%胰脏癌患者能够进行手术 。
胰脏癌手术有数种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远端胰脏切除手术、微创胰脏切除手术、全胰脏切除手术及静脉切除与重建术 。
胰脏切除手术如其他腹腔大手术相若,有机会引起并发症,例如伤口出血、感染、愈合欠佳导致腹壁裂开、小肠气、肺或静脉栓塞有血块、胸腔感染等。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导致胰管或胆管与小肠的手术接口出现渗漏,以及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难以控制血糖 。
2.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又称电疗),是透过对癌细胞发放高能量的辐射线,破坏癌细胞中的染色体,达到杀死癌细胞的效果。放射治疗在不同的癌症治疗阶段都可应用,有根治肿瘤、辅助治疗、纾缓病情不适等效用。有需要的话,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细胞,以及减低复发机会;或在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前,用电疗将癌肿瘤缩小,令手术成功率更高。
不过,电疗仍有一定副作用,例如受照射的皮肤区域会出现发红、干燥、毛发脱落等,同时病人也有机会感到食欲不振、疲劳、恶心、胃部不适和排便不畅等。
3.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学治疗是透过抗癌药杀死癌症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可以经由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注射至体内,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学治疗药物。化疗药物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同时亦可以和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混合作联合治疗,也可以用作纾缓晚期癌症所带来的不适。
很多病人都会听说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例如呕吐、腹泻、脱发、疲倦等等,而抗拒接受化疗,不过各种治疗方案都有机会引起不同的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病人在接受化疗之前可以向医生了解清楚有机会出现的副作用和应对方法。
胰脏癌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脏癌均以化疗为一线治疗,若其他治疗无效,也有机会以化疗作为二线治疗。常见的胰脏癌化疗药物包括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吉西他滨(Gemcitabine )等。
化疗的副作用取决于所使用的药物,但即使使用相同的药物,不同患者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副作用。副作用一般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问题、皮疹、口疮、脱发和精神不振等。
其实近年化疗药物不断发展,很多新型化疗药已经可以大为减少治疗的副作用,而大多数副作用通常在治疗结束后消失。胰脏癌病人在进行化疗前,可以向医生了解如何减轻治疗副作用。如副作用严重,可跟医生商讨调整治疗,例如减少化疗剂量或在短时间内暂停化疗。
4. 标靶治疗
标靶治疗是利用标靶药物,针对肿瘤中的基因突变,透过截断癌细胞的生长信号,或者营养供应,从而令癌细胞无法自主繁殖,并逐渐凋亡。现时亦有一种「抗血管新生治疗」(Anti-angiogenesis)的标靶治疗方案,方式是将癌细胞内的内皮细胞作为标靶,以药物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令血管无法生成,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目的。标靶治疗所造成的副作用较化疗少,对骨髓造血细胞或免疫系统的影响亦较低。
进行标靶治疗前,胰脏癌病人需要先进行基因测试,找出突变基因或异常细胞,并作出治疗。可用于胰脏癌的标靶药物包括「厄洛替尼(Erlotinib)」,能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作用,停止癌症生长和扩散。有临床研究显示,传统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配合厄洛替尼,能提高晚期胰脏癌患者的存活率及反应率 。 「奥拉帕尼(Olaparib)」 则被批准用于与遗传性BRCA 突变相关的转移性胰脏癌患者,作维持治疗之用。
个人化的胰脏癌治疗方式,是特别针对胰脏癌病人的癌细胞特征所设计,可以锁定癌变的细胞并作出攻击。随着医学界找出更多靶点,以及研发出更多对应的标靶药物,患者可以根据癌细胞的突变基因、病情、癌肿扩散程度、身体因素等,与医生商讨出最适合的个人化胰脏癌治疗方案。
5.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重启自身免疫系统,重新辨识并杀死癌细胞。免疫治疗主要使用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令免疫系统可以重新杀死癌细胞或者令癌细胞不能再扰乱免疫细胞。
癌细胞的出现是因为肿瘤当中的PD-L1与T细胞受体中的PD-1结合,从而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杀死癌细胞。而免疫治疗大致可分为两大方式:
在进行免疫治疗之前,患者需要进行PD-L1蛋白测试,确保身体对免疫治疗有正面反应。
近年免疫治疗应用于不同的癌症治疗当中,胰脏癌也不例外,例如PD-1 抑制剂派姆单抗 (Pembrolizumab),便可用于治疗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H) 的胰脏癌患者,但仅大约 1% 至 1.5% 的胰腺癌与高 MSI-H 相关。虽然免疫治疗透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癌细胞作出攻击,不过仍有一定副作用。常见的免疫治疗副作用包括咳嗽、出疹、食欲不振、关节痛等,较严重的话亦有机会出现肺炎、肝炎、肠炎或荷尔蒙失调等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健康细胞。胰脏癌病人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宜先咨询医生意见,以及充分了解有可能面对的治疗情况。
治疗后的护理
虽然患者在完成治疗后仍有复发风险,但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仍可以提升整体存活率。胰脏癌患者完成治疗后,可留意下列事项,减低胰脏癌复发风险:
患者在完成治疗之后,仍须定期复诊,让医生跟进患者的病情,并密切监测康复进度,如病人有任何不适,可视乎医生专业意见,评估是否有需要作进一步检查,务求及早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病人应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突然出现不适,例如腹部或背部疼痛、体重无故减轻,甚至出现黄疸、恶心和呕吐等并持续一段时间,便应立即求医作进一步检查,以确认是否胰脏癌复发的病征。
吸烟增加患胰脏癌的风险,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仍持续吸烟,便会增加胰脏癌复发机会。同样地,二手烟也是影响胰脏癌复发的因素,因此戒烟和远离二手烟绝对是减低胰脏癌复发风险的关键。
完成治疗后,胰脏癌患者需要一段时间让身体复原,患者应该养成充分休息、定时运动、均衡饮食的习惯,有助提升身体免疫力,减低胰脏癌复发风险。
以上内容经由我们的医护团队审阅。内容仅供参考,不能取代医护人员给予阁下之个人建议。
最后审阅日期:202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