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等待疗法」大肠癌或可免手术

近年,大肠癌已超越肺癌成为本港第一位最常见的癌症。不少患者一得悉是肠癌,便会心急切除肿瘤。然而,若患者的肿瘤太接近肛门,便要在手术的同时安排做人工肛门,对患者带来身心影响。有医生进行研究,发展一种全新「观察等待疗法」,发现当中有七成患者的肿瘤最终没有「重生」而无需做手术,能保留肛门,过正常生活。

香港港安肿瘤中心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饶家栋医学博士,为首位提出「观察等待疗法」的治疗新方向。饶医生指出,「以往大肠癌的主流治疗方案,不论期数都是以手术方式切除肿瘤,然而若肿瘤位置较低,即离肛门5厘米或以下,便可能要把括约肌取出,及切除肛门,最终需以人工造口排便,对生活带来影响,年轻患者尤其较难接受。」

饶医生分享,曾有一名35岁男士,照肠镜后确诊第二期肠癌,做过磁力共振检查后,要求医生做手术并保留肛门,惟肿瘤离肛门只有4厘米,切除时需取出括约肌,令附近的神经线坏死,「手术后虽然保留了肛门,但仍导致失禁,这样也不是好结果。分享这个案只想大家知道,手术时勉强保留肛门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无即时手术需要

饶医生深明病人的困难,约于十年前在英国执业时,知悉不少不幸个案,「有些曾接受术前化、电疗的患者,病理报告发现癌细胞已消失,或没有即时做手术的需要,其实是否有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延缓手术需要,避免手术后遗症呢?」

从病人角度出发,饶医生于2010年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寻找最有利病人及最能保持他们生活素质的治疗方案,因而发展出「观察等待疗法」,带来鼓舞性的发现。饶医生解释,「视乎肿瘤的位置和化、电疗的反应,如患者对化、电疗成效理想,即癌细胞全消失,便可『忍一忍、等一等』,不必急切进行手术。」其研究发表后,陆续有其他外国机构进行相关研究,去年更有欧洲医学统计指出,约七成「观察等待疗法」的患者,其肿瘤最终没有「重生」,无需做手术,只有三成需要做手术,但当中九成半可借手术根治。

新疗法渐见成效

新疗法经过年月试验,亦逐渐获医学界接受,「当看到有患者熬过了首个十年,肿瘤并没有重生,不用做手术,有些病人甚至可以避免了不必要的『造口』带来的永久影响,现在可过正常生活,这是一生的改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及感恩,有如给了病人第二次机会。」饶医生补充,「当然,实行此疗法时,医患相互沟通及达成共识十分重要,因患者首年治疗需至少做七次磁力共振检查,其后亦需接受定期磁力共振、肠镜等检查来监察康复进度,如发现肿瘤『重生』才即安排手术。」

现时,由于新疗法需因应病人情况,制订合适的观察时间表,并配合跨专科协作,因此于私营服务能较易实行,为病人作出灵活及整合的治疗安排。饶医生期望,「虽然疗法于本港仍属起步阶段,但随着有更多的研究印证其成效,有望在不久将来逐渐普及,最重要是让病人获知有此选择,免受不可逆转的创伤。」

原文刊载于都市日报:醫 for Effective 新「觀察等待療法」 大腸癌或可免手術

Leave a reply